交控科技:2025-002交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
公告时间:2025-09-02 18:13:45
证券代码:688015 证券简称:交控科技
交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
编号:2025-002
□特定对象调研 □分析师会议
□媒体采访 ■业绩说明会
投资者关系活动类
别 □新闻发布会 □路演活动
□现场参观 □一对一沟通
□其他(投资者集体接待日)
参与单位及人员 详见附件 1
时间 2025 年 9 月 1 日
地点 公司一层飞燕厅
总经理:王智宇
董事会秘书:黄勍
财务总监:曹润林
接待人员
资深系统专家:刘超
财务部部长:张帅
证券事务代表:张瑾
第一部分 行业情况、经营成果、核心竞争力以及财务业绩介绍
公司领导针对公司行业情况、经营成果、核心竞争力以及 2025 年
半年度的业绩情况向参会投资者进行了详细的介绍。
投资者关系活动 2025 年 1 月至 6 月,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95,219.80 万元,较上年同
主要内容介绍 期增加 8.62%;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 5,093.66 万元,较上年同
期增加 143.02%;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 256,095.16 万元,较上
年期末增加 0.35%;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
为 3,896.46 万元,较上年同期增加 792.46%。
报告期内,公司共完成合同签订新增总金额 9.31 亿元,其中信号系
统工程项目新增合同签订总金额 7.05 亿元。截至 2025 年 6 月 30 日,公
司信号系统项目新增中标额 4.01 亿元,公司在手订单合计 70.08 亿元(不含税)。
2025年上半年,公司以场景应用为核心驱动力,聚焦政务一体化、轨道、高速、边境边防、湿地、河道六大领域,提供“AI+运营服务”,并已在全国多个省份成功落地。报告期内,成功中标 3 个低空业务项目,新增签订合同金额达 1,172.50 万元。其中,东莞地铁 1 号线基于无人机巡检的地保系统综合管理项目标志着公司在“低空+轨道”领域的市场应用实现实质性突破,这一成果既是市场对公司实力的高度认可,也进一步强化了公司在新兴领域的差异化竞争优势,为后续市场拓展与业务深耕筑牢发展根基。
第二部分 问答交流
问题 1:轨道信号系统代际升级(如从第四代到第五代、第六代)
对单条线路的客单价有何影响?客户升级系统的必要性及运营效率提升体现在哪些方面?
答:随着轨道交通技术的持续演进,信号系统已逐步从第三代CBTC 系统发展至第四代全自动运行系统(FAO)、第五代车车通信TACS 系统等更高代际产品。目前,FAO 系统已成为新建线路的主流选择,市场占比不断提升;第五代系统虽尚处于发展初期,但其技术方向明确,未来有望成为行业主流。
更高代际的信号系统在初始建设成本上可能有所上升,但其带来的长期价值显著。客户选择升级系统主要基于以下三方面核心需求:
一是安全性更高。新一代系统在架构设计、冗余机制和故障处理能力上更为先进,显著降低了运营风险,提升了系统可靠性。
二是运营维护成本降低。高代际系统自动化、智能化水平更高,减少了对人工干预的依赖,有效降低了日常巡检、故障排查和备件更换等运维成本。
三是运营效率显著提升。通过缩短行车间隔、提高运行密度,实现“多拉快跑”,满足大城市日益增长的客流需求。同时,系统智能化调度能力增强,可优化行车组织、提升应急响应效率,全面提高线路运营水平。
因此,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和地铁网络日益复杂,采用高代际信号系统已成为行业发展趋势,体现了业主单位对安全、效率与可持续运营的综合追求。
问题 2.公司在越南、香港等海外市场的业务进展如何?未来出海战
略及订单预期是怎样的?
答:公司在海外市场持续推进业务布局,已在多个区域取得实质性进展。
越南河内项目已成功开通并稳定运营较长时间,客户反馈良好,为公司在东南亚市场树立了标杆案例。
香港迪士尼线信号系统改造项目正处于交付阶段,公司在技术对接、项目管理等方面与客户保持高效协同,获得高度认可,为后续深化合作奠定基础。
除上述项目外,公司正积极与南美、澳大利亚及东南亚等地区的客户开展接洽,推动更多项目落地。轨道交通出海已成为行业重要趋势,海外客户在既有线路改造、新建线路建设等方面存在明确需求,市场空间广阔。
公司依托在信号系统领域的技术积累和安全体系优势,将持续推进国际化战略,力争在中短期内实现更多海外订单突破。
问题 3. 2025 年城轨地铁改造项目的订单情况如何?对未来改造市
场的体量有何展望?
答:随着我国城市轨道交通早期建设线路陆续进入 10 至 15 年的设
备更新周期,叠加国家“大规模设备更新”政策的推动,全国已迎来一
波城轨信号系统改造的高峰。以上海、北京、广州为代表的超大城市成为本轮改造的主力,多个二线城市也陆续启动相关可行性研究或招标程序。
近年来,城轨改造项目正逐步替代新建线路,成为存量市场的重要增长点。当前改造需求主要来自两类场景:一是早期采用轨道电路等非CBTC 技术的老旧线路,亟需升级至现代化系统;二是使用国外品牌系统的线路,在运营中面临备品备件短缺、维护困难等问题,存在国产化替代需求。
《2024 年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市场数据报告》显示,2024 年的信号
系统改造项目呈现较大幅度的增长,改造项目在全年招标项目的占比由
2023 年的 6.75%提升至 2024 年的 30.56%。今年以来,改造项目明显增
多。城轨信号系统改造因工程复杂、施工窗口有限、需保障正常运营,以及对旧系统进行拆除等因素,其单位成本通常高于新建线路。据行业平台统计,目前已公开的设计标和前期项目规模已超过 120 亿元,充分反映出市场需求的加速释放。
随着“以旧换新”政策支持以及地方专项债、超长期特别国债等融资渠道的完善,改造项目审批流程相较新建线路更为便捷,推动项目落地速度加快。公司判断,未来新建线路将呈周期性波动,而改造市场将进入持续增长通道,二者将呈现“此消彼长”的趋势。
预计未来 3–5 年,改造项目占比将稳步提升,有望逐步接近与新建
项目五五平衡的状态,成为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。
问题 4.公司在低空经济空管领域的研发投入情况如何?未来空管市
场的规模预期是怎样的?
答:公司在低空经济领域的投入并非从零构建全新平台,而是基于在轨道交通领域多年积累的核心技术与安全体系,进行定制化开发与延伸应用。朱雀低空应用平台即是在原有全局调度系统、天枢平台等技术基础上,结合低空运行特性迭代升级而成。
因此,研发投入涵盖朱雀平台、AI 中台、移动应用平台、定制化
无人机及行业应用场景开发等多个维度,难以单独拆分空管部分的具体金额。但可以明确的是,公司已在低空领域持续投入大量资源,形成技术先发优势。
从市场空间看,国家已明确构建“国家级—省级—市级”三级低空空管体系。未来,所有具备经济活动的地级市均将建设本地空管平台,形成广泛覆盖的分级空管网络。据此推算,低空空管市场具备巨大的可预期规模,为公司“朱雀平台”提供了广阔的应用前景。
问题 5.公司应收账款占比较高且持续上升,后续回款措施有哪些?
中报毛利率提升的可持续性如何?
答:应收账款的上升趋势与公司业务模式密切相关。随着在手项目数量和规模持续扩大,应收账款总体呈上升态势,属于正常经营现象。
公司主要客户为各地地铁建设及运营单位,资金来源多为财政拨款,回款整体有较强保障。公司重点布局的华东、华南、华北及西南等区域财政状况良好,回款情况稳定。公司已建立完善的回款管理机制,包括加强与业主沟通、借助政府协调机制等,确保项目验收后及时回款。目前除个别区域受地方财政影响外,整体回款情况良好。
公司毛利率主要受当年项目交付影响。项目的毛利率受地区、业务类型、自产货物的占比等多个因素相关,项目的承接具有不确定性。本期毛利率上升,主要因高毛利项目进入集中交付期。公司整体项目毛利率保持在合理区间内波动。
问题 6.公司下半年在低空业务方面的重点方向是什么?是否有订单
或收入进展?
答:公司在低空领域逐步打造低空综合管理服务平台、行业专用无人机、低空应用集成及定制化运营服务等产品体系。公司下半年将继续聚焦低空经济的场景化应用,重点推进非暴露空间(如隧道、地下管廊)无人机的产品化与市场化,同时深化“AI+低空”融合,提升平台
智能化能力。
2024 年公司低空业务已实现从“0 到 1”的突破,2025 年上半年确
认收入 322 万元。公司正积极推进多个项目,预计下半年将有新项目落地并贡献收入,业务将保持稳步发展态势。
问题 7.公司实施的东莞地铁 1 号线基于无人机巡检的地保系统综合
管理项目的里程长度有多少?该项目使用无人机数量及实施效果如何?
答:东莞地铁一号线无人机巡检项目为全线覆盖。无人机布设数量主要取决于线路总长、所使用的机型覆盖能力及 AI 识别功能复杂程度。一般情况下,单个机巢的线性覆盖范围约为 6–10 公里。但我们认为低空经济项目的价值核心并非无人机数量,后台的 AI 智能分析能力及为用户提供的运营赋能功能才是最有价值的,能为用户解决问题、为我们带来利润的重点方向。
该项目通过智能识别、自动预警、数据闭环等能力,显著提升巡检效率与安全性,降低人工成本,真正实现“降本增效”。项目的实施效果良好,为后续同类场景复制提供了成功范例。
问题 8: 未来 3–5 年,城轨新增线路与改造项目的比例预计如何?
公司中报提到低空业务方面,提供“AI+运营服务”,并已在全国多个省份成功落地。新增合同额 1000 多万,该业务的突破是基于原有积累还是新方向?
答:预计未来 3–5 年,新建线路将受制于审批和投资周期,增速放
缓;而改造项目因政策支持、融资便利及实际运营需求推动,将加速增长。二者将呈现“此消彼长”趋势,预计未来有望逐步达到接近五五开的平衡状态,形成可持续的市场生态。
智能运维业务是公司基于轨道交通长期运营经验的战略延伸。公司一直对于智能运维都很看重,轨道交通在经历了长期的运营期之后,客户对于线路的可维护性,可靠性有比较高的诉求。公司很早就布局了专注于城市轨道交通智能运维系统的子公司。随着轨道交通运营的里程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