航天智装:《内部控制管理规定》
公告时间:2025-03-28 22:31:48
北京航天神舟智能装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
内部控制管理规定
第一章 总则
第一条 为规范北京航天神舟智能装备科技有限公司
(以下简称公司)内部控制管理工作,提高经营管理水平,支撑公司高质量发展,根据国资委《关于加强中央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与监督工作的实施意见》及《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内部控制与全面风险管理规定》等,结合公司实际,制定本规定。
第二条 本规定适用于公司及所属各单位(以下统称各
单位)。
第三条 本规定所称内部控制,是指由单位董事会、经理
层和全体员工共同实施的,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。
第四条 内部控制管理的目标:
(一)战略目标:通过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,合理平衡机会与风险的关系,把经营管理行为和结果控制在合理偏差范围内,最大限度地、以稳健、可持续的方式,实现总体战略目标;
(二)经营目标:通过对相关运营和管理活动中的关键环节实施合理控制,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,实现既定目标,提高经营管理效率和效果;
(三)报告目标:实现内外部真实、可靠的信息沟通,包括编制和提供真实、可靠的财务报告;
(四)合规目标:遵守国家法律法规,贯彻执行公司内部规章制度,保障经营、管理活动合法合规。
第五条 内部控制的原则:
(一)融入业务,服务大局;
(二)全面覆盖,突出重点;
(三)分类管理,分级负责;
(四)注重实效,持续改进。
第二章 组织与职责
第六条 公司董事会的主要职责包括:
(一)负责决定公司内部控制管理体系;
(二)批准公司内部控制的基本制度;
(三)总体监控和评价公司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及其有效实施;
(四)批准公司内部控制的组织机构设置及其职责;
(五)确定公司内部控制的总体目标和风险管理策略;
(六)批准公司年度内部控制评价报告;
(七)批准公司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;
(八)批准内部控制的其他重大事项。
第七条 公司董事会审计委员会的主要职责包括:
(一)指导公司内部控制管理体系建设;
(二)检查和评估公司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及其执行情况,并向董事会报告结果;
(三)审议公司年度内部控制评价报告,并向董事会提
出建议;
(四)办理董事会授权的有关内部控制的其他事项。
第八条 公司经理层的主要职责包括:
(一)根据董事会决定,建立健全内部控制管理体系,并持续改善;
(二)批准内部控制管理具体制度;
(三)明确内部控制管理流程,确保相关要求融入业务领域;
(四)向董事会报告内部控制管理工作开展情况;
(五)经理层成员负责分管业务领域的内部控制管理工作;
(六)办理董事会授权的有关内部控制管理的其它事项。
第九条 纪检与审计部是公司内部控制管理的归口部门,
主要职责包括:
(一)负责起草公司内部控制管理规章制度、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(见附件 1);
(二)制定内部控制评价标准;
(三)组织开展公司内部控制评价工作,起草公司年度内部控制评价报告;
(四)组织各单位开展内部控制缺陷评价及整改;
(五)指导、监督、检查各单位内部控制管理工作;
(六)负责组织对公司内部控制管理体系健全性、有效性进行评价;
(七)负责公司内部控制管理文化建设工作;
(八)办理内部控制管理其他有关工作。
第十条 各业务部门是公司各业务领域内部控制管理工
作的主责部门,主要职责包括:
(一)负责主管业务领域内部控制管理机制的建立健全和有效运行;
(二)负责主管业务领域的内部控制管理工作,建立健全管理制度,明确管理要求,梳理业务流程,查找相关业务的风险控制点,制定并执行控制措施;
(三)开展主管业务领域的年度内部控制自评价工作,编写主管业务领域的年度内部控制评价报告;
(四)针对内部控制评价中发现的缺陷,提出整改方案,并及时、有效进行整改;
(五)指导、监督主管业务领域的内部控制管理工作;
(六)负责主管业务领域的内部控制管理和报送工作;
(七)办理主管业务领域的内部控制管理其他有关工作。
第十一条 各单位是公司开展内部控制管理的实施主体,
主要职责包括:
(一)建立健全本单位内部控制管理体系,并促进有效运行;
(二)建立健全本单位内部控制管理组织体系,明确归口部门并保障人员配置;
(三)建立健全本单位内部控制管理规章制度,明确管理要求和关键控制点,规范内部控制流程,将控制措施融入业务流程;
求编写并向上一级主管单位报送年度内部控制评价报告;
(五)负责防控本单位风险事项,及时、妥善化解相关风险;针对内部控制评价中发现的缺陷,提出整改方案,并及时、有效落实整改;
(六)负责本单位内部控制管理和报送工作;
(七)负责指导、监督、检查、评价本单位内部控制管理工作;
(八)负责建设本单位内部控制管理文化;
(九)办理本单位内部控制管理其他有关工作。
第三章 工作流程
第十二条 各单位以防控风险为导向,按年度对本单位
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和有效性进行自评价。
各单位结合工作需要,可不定期对重点单位、重点领域和重点项目开展内部控制专项评价。
第十三条 各单位针对内部控制评价和审计监督检查中
发现的内部控制缺陷及问题,制定整改方案,明确整改责任、措施和时限,及时健全制度、流程和关键控制措施,持续完善内部控制管理体系。
第十四条 各单位组织编写本单位年度内部控制评价报
告,经决策机构批准后报送上一级单位。
内部控制流程图见附件 2。
第四章 管理保障
第十五条 各单位应持续优化内部环境。主要包括:
(一)建立规范的治理结构和议事规则、明确职责权限,形成权责对等、相互制衡、有效监督的内部控制机制;
(二)制定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政策,将职业道德修养和专业胜任能力作为选聘员工的重要标准;
(三)定期开展培训、教育和制度宣贯,增强员工的合规和风险意识,培育良好的内部控制管理文化。
第十六条 各单位应建立健全本单位规章制度体系,规
范内部控制流程,明确关键控制点;结合实际,研究制定本单位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和内部控制评价标准。
第十七条 各单位要充分利用信息化管理手段,把内部
控制管理措施固化到信息系统中,优化管理流程,加强动态监测和预警,提升内部控制管理水平。
第五章 考核与奖惩
第十八条 各单位应建立健全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的考核
与奖惩机制。
第十九条 对在内部控制管理工作中取得显著成效的单
位和个人,应给予表彰和奖励。
第二十条 因工作履职不到位造成内部控制体系存在重
大缺陷或发生重大风险事件的,以及因缺陷整改不到位的,视情节及造成后果严重程度,给予考核扣分等处理,并按相关规定移交问题线索,追责问责。
第六章 附则
第二十一条 各单位遵照本规定执行,也可结合实际,制
定完善本单位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。
第二十二条 本规定由公司纪检与审计部负责解释。
第二十三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。
附件:1.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
附件 1: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
公司内部控制缺陷标准从财务报告和非财务报告两个维度认定。影响程度的区分按照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。定量标准方面,在充分考虑单位经营规模和盈利能力等因素的基础上,明确了不同等级内部控制缺陷认定定量标准取值范围,通过错报、漏报占资产、收入、利润的比例,以及直接经济损失占资产总额的比例,认定相应内部控制缺陷等级。定性标准方面,从缺陷对战略与经营目标、合法合规目标、资产安全目标的影响程度来划分缺陷等级。
(一)内部控制缺陷(定量)认定标准
指标 重大缺陷 重要缺陷 一般缺陷
(一)影响资产、负债和权
益的错报漏报金额<资产
(一)影响资产、负债和权 总额×重大缺陷标准比例,
益的错报漏报金额≥本单 ≥本单位资产总额×重要 (一)影响资产、负债和权
位资产总额×重大缺陷标 缺陷标准比例。 益的错报漏报金额<资产
财务 准比例。 (二)影响收入、成本费用 总额×重要缺陷标准比例。
报告 (二)影响收入、成本费用 等损益类的错报漏报金额 (二)影响收入、成本费用
内控 等损益类的错报漏报金额 <营业收入×重大缺陷标 等损益类的错报漏报金额
缺陷 ≥本单位营业收入总额× 准比例,≥本单位营业收 <营业收入×重要缺陷标
定量 入总额×重要缺陷标准比 准比例。
标准 重大缺陷标准比例。 (三)影响利润的错报漏
(三)影响利润的错报漏 例。
报金额≥本单位利润总额 (三)影响利润的错报漏 报金额<本单位利润总额
报金额<利润总额×重大 ×重要缺陷标准比例。
×重大缺陷标准比例。 缺陷标准比例,≥本单位
利润总额×重要缺陷标准
比例。
非财 一个或多个控制缺陷的组
务报 一个或多个控制缺陷的组 合造成或极可能造成的直 一个或多个控制缺陷的组
告内 合造成或极可能造成的直 接经济损失金额<本单位 合造成或极可能造成的直
控缺 接经济损失金额≥本单位 资产总额×经济损失重大 接经济损失金额<本单位
陷定 资产总额×经济损失重大 缺陷标准比例, ≥本单位 资产总额×经济损失重要
量标 缺陷标准比例。 资产总额×经济损失重要 缺陷标准比例。
准 缺陷标准比例。
注:定量标准由各成员单位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在规定的比例取值范围(见下表)内确定。
(二)内部控制缺陷(定量)认定标准的比例范围
单位 重大缺陷标准比例 重要缺陷标准比例 一般缺陷标准比例
影响资产、负债和权益错报漏报的缺陷标准比例
资产总额大于(含) 1% 0.5%
50 亿元
资产总额小于 50 亿元 2% 1%
大于 10(含)亿元 小于重要缺陷标准
资产总额